这真是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让一个真实的孩子每时每刻开心,这是一个美好却并不合理的期待。
蔡老师建议小月妈妈放下期待,安心陪伴孩子:“该弹琴就弹琴,该做手工就做手工,在这1个小时你的陪伴就是向孩子表达的爱。笑与不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陪伴她。你陪伴的时候如果很有耐心,孩子同样能感受到你的爱。”
课堂笔记想要一个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放下的是对完美的期待。不管孩子还是生活都是真实的,不是只有想象中的那一个完美的孩子和那一种其乐融融的状态。学会接纳真实,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不伤害孩子,这是愤怒的底线
咨询师带着大家做了一个练习,要求用正面、积极、赞美的语言写下自己孩子的“美好清单”。小组分享时刻变得欢乐融融,哈,原来我们的孩子是这么甜美、可爱,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忘掉了,只记得他让人“抓狂”的一面。王莉描述了她在商场时的一次“抓狂”经历:女儿圆圆躺在玩具柜前不停地尖叫,非买不可,所有的人都在看着她,对她指指点点……她觉得自己气疯了,当时内心有一种冲动:拔腿离开,抛弃这个女儿!
当然,圆圆现在还是很安全地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气头上的带来罪恶感的“想”并不等于实际的“做”。“有一次我恨不得把他从窗户上扔下去!”“那次我真的后悔生了她……”小组分享让大家知道这种“罪恶”的感觉原来每个人都有。
蔡老师希望每个妈妈区分愤怒时的“感觉”和真正采取的“行为”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把愤怒带来的“感觉”从情绪清单上剔除,事实上我们也做不到。
我们要做的是,承认自己是真实的人,可以有脾气,不用内疚。生气时可以表达自己,但却不能伤害、侮辱、贬低或激怒孩子——这是愤怒的底线。
课堂笔记没有哪个孩子总是行为“端正”、不淘气。坚持一个信念:孩子是小天使,他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就好像每一次冲突过后,我们最好能够想一想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会伤害到孩子。提醒自己:虽然这次我们做不到,但是,下一次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们不断在努力。
气头上怎么办?
● 离开 当你生气时,记住一个重要的词——“离开”。当我们气得快要失控的时候,离开去另外一个房间可以给我们喘息的机会,不会因为暴怒而产生伤害孩子的行为。
● 说明 回来后可以平和地对孩子说出你的愤怒——“我因为……很生气,但我不会打你。”有的时候,说出来就不再生气,就会放下。
● 提醒 不要把矛头指向“你”:“你简直是个蠢蛋!”“你没长脑子吗?”最好说“我”:“我很生气!”“我需要静一静。”
一起传递正能量!
如果你需要更多妈妈的支持或监督,可以参加如下活动:
● “你好,愤怒”手机在线互动活动:智能手机下载“妈妈圈微报”手机应用,参与#你好,愤怒#话题,分享你的情绪故事。
蔡敏莉:“做天使来帮他,还是做魔鬼来诅咒他?”
很多来工作坊的妈妈对我说,虽然学过很多育儿的理论,但在与孩子相处时,还是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甚至迁怒于孩子。在工作坊里,我会让妈妈们看到,因为孩子而生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产生罪恶感,同时我会告诉父母们一些解除愤怒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妈妈自己要懂得爱自己,做回自己,就不会对孩子有那么高的期待。设定符合孩子发展情况的期待水平,自然会减少过度反应的发生,而孩子获得的将是更多无条件的爱。
妈妈可以学着享受与孩子相处的乐趣,而不是一定要教会孩子什么。否则,你所谓的爱的关心,很多时候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他大概出了什么问题,而你善意的帮助和建议,可能会被孩子视为压力和批评。教养一旦变得过于沉重、严肃,父母的心也将不容易柔软,更容易产生怒气。
作为父母,你是要做一个天使来帮助他,还是做一个魔鬼来诅咒他?是祝福,还是诅咒?信念改变,行为自然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