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针对具体学生的实际水平构造适合的题目让学生完成,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学了《有理数混合运算》后我给学生留几分钟做算“24”点的游戏,比一比谁最快,游戏规则是:从一副扑克牌中任选4张,用各张牌上的数和加、减、乘、除和乘方(可用括号)列一个算式,先得结果为“24”者获胜。
又如,,在教学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举例》时,我就布置一个游戏。规则是:以原来的小组为单位,最快最准确地完成投影上所有题目的小组是胜者,但前提必须是全体组员都准确地完成所有题目。完成后的小组请报告,由老师和同学来共同评定。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5x+15>4x-1 (2)3(2x+7)≥23
(3)12-4(3x-1)≤2(2x-16)
四 创设幽默情境, 感应数学魅力
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
例如为了根治学生犯√a =a这类错误,在此处我创设幽默情境教学。我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过渡保护”,即√a =|a|,并告诉学生要化简√a,先让a从“屋子”(根号√ )里走到“院子”(绝对值| |)里,至于如何出“院子”这要看a的“体质”(正或负),“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的“小心感冒”,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学生听了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我再不失时机地进行“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实施练习,进行强化巩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在讲“概率”时,我首先说了这样一句话:“概率,出身不好,表现不错。”学生当时很纳闷:难道对数学知识也要做阶级分析?自然,学生都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想弄个清楚明白。我接着说:“在赌场上,骰子点数的单双,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输赢。而人们对单双规律的关注,恐怕就是探讨概率问题的开始。概率的概念源于赌博场,可见出身不好。然而,当人们把概率作为一门科学,进行深入探究时,逐渐发掘出它在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其表现的确实不错。”过了好长时间学生对这节概率的导入课还记忆犹新,这不能不说是幽默的力量。
总之,我觉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