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篇]
孩子到底要不要上托班?记者咨询了相关专家,发现专家的说法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支持方:
重视学前教育是趋势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幼教系主任徐云提出的观点是:重视0-6岁的学前教育是世界趋势。
教育学龄越来越小,这是一个世界走向,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0-6岁的学前教育。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美国佩里项目“1∶17”理论。该理论提出,早期投资一美金,孩子成年后社会就可以少投资17美金。这个早教研究项目,起草于上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产生一定研究成果,被列为世界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研究项目。
现在关于学前教育,有几个误区:一是过分重视认知,不注重全面发展;二是营养过剩,锻炼太少;三是智力投资多,能力培训少。
以前一个社区里的孩子,不论大小都在一起玩,大孩子学会有爱心、保护小的,小孩子有了“模仿对象”,这种“混龄教学”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反对方:
多给孩子自由和童趣
朱先生认为,现在家长都很忙,把孩子送去上托班是无奈之举。那么小的孩子,最先体会的应该是父母的呵护和爱,这是一种什么都不能替代的情感教育。
“不是说托班不好,但托班毕竟多了一种组织管理的味道,中国的孩子总是规规矩矩,缺乏想象力,这恐怕和他们过早接受严谨的教育有关。”朱先生说自己以前都没有上过幼儿园,都是在弄堂里玩大的,后来上学也没觉得特别吃力或者特别差,“应该多给孩子提供自由和童趣。”
中立方:
因人而异
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总园长、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芳提出,要不要入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几个要素再进行选择。
一是看孩子的发展程度。如果孩子不太独立,依恋度高,建议缓一缓。
二是看家长自己的焦虑程度。如果家长自己很焦虑,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伤、生病、被人欺负等,建议缓一缓。比如家长去接孩子放学,一看到孩子就很紧张地抱起来,又看又摸,生怕孩子哪里不舒服,哪里吃亏,这就传达了一种焦虑,而且会强化到孩子身上。
三是家庭环境好,代养人比如家里的长辈、请来的保姆有比较好的规矩、适当的引导、有爱心,建议缓一缓。因为1-2周岁的孩子,刚好是免疫力最差的时候,幼儿园是集体教育,比较容易交叉传染;幼儿园人手少,对孩子的个别关注肯定不如家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