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兴趣班的话题,分析一下在家长和老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客观冷静地看待兴趣班。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家长对兴趣班的三种错误心态。
误区一:把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强加给孩子
小故事1:我永远都不想碰琴了
在晶晶小的时候,爸爸为了培养她在音乐方面的兴趣,送她去参加“小提琴”兴趣班,从那时起,晶晶每周去2次兴趣班,此外每天都要练琴;上小学后,练琴是她在课外时间里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
后来,随着晶晶小提琴技艺的不断提高,爸爸带她参加各种演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晶晶爸爸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但是对练琴的要求也变本加厉,晶晶稍有懈怠,就会遭到父亲的批评甚至打骂。
晶晶上大学以后,不再受爸爸的约束,就再也没碰过小提琴,而且,她发誓今后再也不拉小提琴了,因为她一看到小提琴,就会回忆起过去那段痛苦的日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晶晶的遭遇曾经刊登在《中国教育报》(晶晶的名字为化名)。当时,晶晶对报纸记者说:“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父亲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我,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也扼杀了我对音乐的兴趣。请告诉父母们,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吧。”
参加兴趣班的首要前提,应该是孩子对这项活动感兴趣。但是,现在有非常多的家长,很少关注孩子自身的愿望和需要,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按家长的梦想和兴趣为孩子报班。这样做,反而很可能事与愿违,毁了孩子的兴趣。
所以,打算带孩子上兴趣班之前,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的是:参加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
误区二:为了功利的目的让孩子参加兴趣学习
小故事2:不快乐的文文
5岁的文文,是小区里颇有名气的孩子,别看年龄小,她已经拿下了钢琴二级、美术一级和剑桥英语一级的证书。但是,文文的生活成天都围绕着兴趣班的考级,不仅孩子很疲惫、家长也非常忙碌和辛苦,妈妈经常为兴趣学习的事情冲文文发火,这些都让文文丝毫感受不到兴趣学习的乐趣,小小的孩子每天看起来都闷闷不乐。文文妈妈说,她这么做都是为孩子今后升学做准备的。因为现在报考的人越来越多,还有的家长给孩子跳级报考,很多孩子的压力比她家文文还要大。
现在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不输在起跑线、或者想让孩子在某个方面出人头地,而强迫孩子参加某项兴趣学习。比如让孩子学习美术、音乐等就是为了后面参加考级,为升学增加优势。
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美术教育专家何韵兰曾经在一次新浪亲子中心的访谈中,重点谈到了一个话题:“儿童美术考级是普及美术教育还是扼杀孩子的个性?”她很痛心地说:“好多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美术馆和博物馆,整天就在书本和考卷里面跑来跑去,我们剥夺了孩子到圣殿里去感受艺术魅力的机会,也让他们失去了评论美术的权利,他们本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享受和吸收这个艺术,考级根本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是出于功利目的让孩子参加兴趣学习,最根本的害处是: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成年后就难以具备成功所需要的想象力、创造力、内在的动力。而对于真正的成功来说,内在的动力等要素,要比才华、技能本身重要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