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标准——孩子走向社会不招人讨厌就行。作为3个孩子的妈妈,她在各种场合都谈到过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风格也正如她的个性——爱憎分明,对于自己的标准,她解释到“孩子走入社会招人厌烦,是真正失败在起跑线上。你的言谈让人舒服,是创业及做任何事的第一步,第一步是谁教的,指望学校吗?我看够呛。所以我和社会、学校抢孩子,抢的是一个价值观,一个道德标准,最后是一个态度。”
乍一看,这个标准挺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其实不简单。放眼看看我们的周围,总有一些让你抓狂,他们在你睡觉的时候站在阳台上唱歌,在不打转向灯的情况下突然变道,在公交上毫不忌讳的吃韭菜包子……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变成大家眼里的讨厌鬼,那么,要让孩子不招人厌,我们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态度呢?个人认为是学会尊重,因为这是一个人合群与否的关键。而这个尊重,不仅是教会孩子叫几声叔叔阿姨,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一种让人舒服的教养。
尽量不要打扰别人
很多“新派家长”都非常注重给孩子自由,说到什么都把“自由”挂在嘴边,可是当你的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时,在电梯里乱蹦乱让大家都很紧张时,在无数次打断大人交谈时,请不要说,孩子有孩子的自由,因为自由不是放纵,自由的前提是他不冒犯、不妨碍别人。
想想看,当大家在看书时高声喊叫,要求别人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都会给他人带来不愉快的感受。让孩子尽量不打扰别人,其实是让他把每个人都看做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不是自己随心所欲就能打破或强迫的。孩子需要自由,但同时他必须学会尊重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发展出同理心,学会识别并照顾别人的感受,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令人生厌的人。
学会欣赏别人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想被人承认、想受人尊重的欲望。”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喜爱、受人尊敬,这几乎是天性,但在欣赏他人这件事上,我们往往比较害羞,甚至不太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例如前几天带小侄子去美术馆看画展,还没看到一半,他已经不耐烦了,嘟着嘴说,“什么好看的,画得这么丑。”所以,在不欣赏的心态下,他一定不会领略到艺术的美感和表达……而在美国,从幼儿园起老师就教孩子要鼓励赞赏别人,要让别人感觉好,如果对人说不出鼓励的、正面的话,那就什么都不要说。
如果你接触过他们,就会发现,不管评价什么,他们基本都会和颜悦色地说“good”,但实际上good并不是很好,而是一般,因为他们不说不好。一个朋友的孩子洋洋刚到美国,英语水平还很差,上课听不懂,在学校也呆头呆脑的,朋友非常担心他被人排斥或欺负。有一天送孩子去学校,路上碰见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大声地叫她儿子的名字,跟他们打招呼。原来是儿子的同学,于是她立刻地对男孩说:“洋洋刚从中国来,不会说英语,请你多多帮助他。”小男孩听后对她说:“洋洋很棒的!我们体育课赛跑,他是第一名,他的数学也很厉害,做得又快又准!”洋洋听后也很开心,回家后还告诉她妈妈,很喜欢他的新同学。我想,这就是欣赏的力量吧,把陌生变得熟悉,把不同变得生动,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对于别人的劳动成果,应该有基本的尊重态度,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文明素养。尊重他人的劳动,也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从小我们就在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的是要珍惜每一顿饭,因为每一粒米都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因此,任何人的劳动成果都应受到尊重。我到过很多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妈妈做了一大桌餐,大家边吃边嫌弃,这个咸了,那个甜了……听到赞美之声的少之又少。可是谁想过,这是妈妈大清早就去市场买材料,用了一上午熬汤,切菜,准备调料,再用一下午做好的?
在这个物质过于丰盛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的玩具一两个月就坏了,衣服穿了两次就扔了,对于长辈或同伴的劳动成果更是不屑一顾,所以我们更要教育孩子爱惜物品,珍惜每一件用品,来报答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劳动,当他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时,更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让尊重产生尊重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本身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父母身体力行地尊重别人,替别人设想,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学习。就是你把什么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就结什么果。
例如在家里,父母对自己的长辈是否尊重,是否孝敬;对长辈是否使用尊称;与人谈话时,是否微笑地注视着对方,认真听对方说话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是否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或给人起绰号等。如果父母时时注意,处处作表率,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影响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说了那么多,回到那句话,“你的言谈让人舒服,是创业及做任何事的第一步。”要让人舒服,首先必须尊重别人,只有尊重他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视他人的意见,才有可能接受他人的教育。可以说,尊重,是孩子人际关系的起点,也是让孩子进入社会后不招人讨厌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