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留心去跟周围的妈妈交流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当妈妈将低龄的宝宝抱在怀里的时候,很多宝宝都曾经有过打妈妈脸和头的行为。并且,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很多宝宝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打妈妈或者其他跟他特别亲近的人,却不打别人,仿佛只有妈妈比较好欺负似的。为了制止宝宝这种“暴力行为”,妈妈们一开始都会耐心地告诉宝宝“不能打人”,如果小家伙继续“屡教不改”,妈妈就会很严肃地呵斥他,再不改,妈妈就会象征性地打他的小手,于是这个事情就有了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对宝宝来说,妈妈的这些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它们还在他的心目中变成了非常有趣的游戏,于是宝宝会乐此不疲,继续他的打人行为。对宝宝来说,他爱妈妈,所以才要“打”妈妈,他打妈妈的行为,就和他见到喜爱的玩具便喜欢拿手去拍打一个道理。从玩具到妈妈,再到他喜爱的小朋友,他都会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喜爱之情。
因为不知道还有更多的其他技巧来表达喜爱之情,“打人”就成了宝宝表达这种感情的最直接方式。当然,除了直接表达爱,宝宝打人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这个原因也与爱有关,那就是吸引所爱的人的注意。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很多妈妈在宝宝身上耗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开始将注意力多多少少转移到一些别的事情上,于是,她们不再像宝宝小的时候那样,去惊奇地关注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可爱的表情。妈妈对宝宝的关注少了,而宝宝对妈妈关注的需求丝毫没有递减,于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关系就会失衡,宝宝难免就会有一种受到冷落的感觉。也许某一次,他无意间有了打人的行为,妈妈看到了,立刻去管教他,而打人的行为与妈妈给予关注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很快就被宝宝所察觉,小家伙马上会十分聪明地意识到,当妈妈关注别的事情的时候,只要他有打人行为,他立刻就可以成功获得妈妈的关注,那么,他就会更加依赖通过这种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
表达爱是需要学习的一件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想要吸引所爱的人的注意之外,宝宝的“打人”行为还有别的原因。对于低幼的宝宝来说,“手快于心”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上还没有学会更多别的表达技巧,除了哭闹和喊叫,他们会更多地依赖快速行动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只要看到喜爱的事物,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手去接触这个事物。当然,他的接触会没轻没重,如果不理解宝宝的这种特点,我们成人就很容易将其误解为“打”。
在一些在幼儿园、小学等场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孩子们普遍不懂什么是爱,也不清楚如何恰当地表达爱。导致这种情形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会他什么是爱以及如何表达爱。更糟糕的是,我们甚至还会在无形中扼杀宝宝表达爱的需求、否定宝宝表达爱的行为,促使他走向不懂爱的边缘。比如,宝宝因为喜爱之情“打”了别的小朋友,很多家长都会呵斥、惩罚,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要教给他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于是宝宝就会很困惑:“我爱他,为什么还要受惩罚呢?”但是,即便挨了父母的打,即便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疼痛,宝宝也会固执地坚信,父母的这种行为就是爱,于是他就更加认同这种打人的方式,坚持这样来对待他喜爱的人,这就致使他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出现行为偏差。
让宝宝从0岁开始学会表达爱
让宝宝从小就学会表达爱,这对他将来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一个懂得爱、知道如何表达爱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爱,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温情与快乐。
只要有心,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悄然渗透,让宝宝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爱以及怎样恰当地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