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经历,是我上个月在美国,参加阿德勒国际心理学会(ICASSI)时,我们的少儿夏令营中发生的打架事件,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大跌眼镜、格外震撼,完全没有想到!
先说夏令营是怎么回事。
ICASSI的夏令营,和常见的国外夏令营完全不一样。这些孩子们来自全球各地,少儿组的孩子是4-11岁,混龄在一起,没有什么竞技项目,也没有科学实验,也不出去游山玩水,那到底干什么呢?
嗯,孩子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决定,今天要干什么。
觉得有点摸不到头脑?我一开始也这么想。因为果果年龄太小,今年没能参加夏令营,所以我一直向带孩子的同学打听,课程到底是什么内容,惦记着明年也给果果报名。
大家的回答竟然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就一起玩儿。但又都表示,孩子们的成长特别快。我就诧异了,一起做游戏就能成长?到底是怎么成长的?
直到有天,夏令营里的孩子们打起来了,得知了老师的处理方法后,我终于明白所谓“成长飞快”是怎么回事,心服口服!
打架的双方分别是户外组和室内组的两组孩子们。
就像前面说的,这个夏令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大家自己选择是呆在室内,还是想去户外,然后再选择在室内玩什么,到户外做什么。
当时户外组的小朋友归来,未经商量允许,强势地介入了室内组的活动内容。室内组的小朋友觉得被严重干扰,非常不满,结果演变成肢体冲突。
孩子们打架,在注重多元文化交流的国际夏令营中,算是挺严重的事件。老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讲道理?惩罚?和家长交涉?
不不不,都不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老师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道歉!
这位老师很诚恳地,面对所有孩子道歉:
“对不起,大家会打架是因为户外组的同学进到教室后,直接介入了室内组同学的活动,这样的举动没有尊重大家,这件事是老师做错了,我没有组织好,请大家原谅。”
老师的道歉,让孩子们都渐渐冷静下来。然后大家围坐成一圈,讨论起刚才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们层层递进去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打架的情况?(因为生气)
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打架是不是一个解决事情的好方法?(不是,不能解决,打架会伤害友情)
那么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时,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解决吗?(有!孩子们纷纷说起来)
这时候,有小朋友发言说:“我们可以建一个冷静角,谁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到冷静角里呆着,心情好了再出来。”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好不好?”老师询问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老师于是说,“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建一个冷静角吧,建造冷静角都需要什么东西?”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起出谋献策。
老师又问:我们建造冷静角要如何分工?
于是孩子们说,要有做这个的,要有做那个的……随后又挑选自己想做的工作,热情高涨地干了起来,有的人搬椅子,有的人拿玩具,有的人去装饰……
很难想象就在十分钟前,这些孩子还在打成一团,现在却俨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彼此协调、相互帮助!
冷静角初见规模,这时还不等老师提问,就有小朋友率先开口提出:“我们光有冷静角还不行。这个冷静角还需要有使用的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你瞧,孩子们已经开始会主动思考,要做成一件事,我们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完善了。
“那大家觉得这个冷静角应该都有哪些规则呢?”老师开始带领孩子们又开始新一轮讨论。
有孩子说:“如果大家都在生气,都挤进去也不好,冷静时需要一个人静静的,所以每次只能进一个人。”
“冷静角的物品是大家的,就算进来的时候不开心,也不能搞破坏。”
“如果别人在冷静角里,不应该去打扰。”
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这群平均年龄七八岁的孩子们,自己通过讨论、投票,制定出了一份“使用规则”,又自己拿纸笔写成中英文两个版本,贴在冷静角里。
这时候又有小朋友提出:“冷静角里一次只能进一个人,如果这时候有其他人心情不好,怎么办?”
老师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问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办?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有小朋友提议——那我们可以再建一个“放松角”,不一定是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才可以进,只要你想静静地待一会儿就可以去,也不限制必须是一个人。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这次不等老师提问引导,孩子们自己就开始商量:建这个地方都需要什么东西,大家怎么分工,使用规则是什么样的,和“冷静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群孩子自己思考、动手,相互帮助,非常有秩序地又搭建了一个小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