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动思维?谈谈家长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认知疗法
一、一场小危机
晚上,还没吃晚饭,孩子妈妈要找一幅工作场景照,单位催着交,电脑里却怎么也找不着。我去帮忙,孩子也过来凑热闹。结果一搜索,出来两千多幅图片,就一屏一屏地看。孩子忽然看到了一些图片很感兴趣,提议仔细看看。我着急找照片,就和她商量找完再看,她同意了。结果用什么方式搜索都找不到,就让孩子自己去看图片了。而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刚才的图片,就着急起来。我只好再去帮忙,但不清楚孩子要找什么图片,她一着急也说不明白,再加上她有点饿了困了(此时一般容易情绪化),所以她急得要哭,还怪我当时不让她看。我心里本来就有点小烦躁,被她这“莫名其妙”地一哭,瞬间就有些烦,差点发个小飙,有个想法、冲动:吆喝她一声,把她镇住别哭。事后分析,这个想法在烦躁的情绪驱动(发泄了情绪会缓解、舒服)下自动出现,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合理的自动思维”。
好在我情绪自控还可以(毕竟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啊),停,先忍耐住,再马上去理解她的心理:她这是困了饿了(生理基础),所以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情绪化(据我观察,这是规律);看起来好像“无理取闹”,但从她的角度看,“埋怨我”也有一定道理(宽容的基础是理解),而且也不能要求一年级的孩子什么时候都通情达理啊(不要高标准、严要求,这大人也做不到)。(看似好长一段话,蕴含了丰富的道理,其实很快就想完了)。
这样想,我的烦躁也就大都消除了,不需要忍耐也不会对她吆喝了。静下心来给她找,一会儿就找到了。一场差点“发飙”的小危机安然化解。
二、分析一下这个自动思维
“吆喝她一声,把她镇住别哭”,恐怕有此(或类似的)自动思维的家长大有人在。如果你也有此类自动思维,也很可能去训斥(打骂)孩子(什么样的认知就可能导致什么样的行为)。这类思维合理吗?冷静地想自然是不合理的。但为什么没去纠正呢?因为如果不仔细分析,你也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它是习惯性地、自动地出现的)。但是如果你不有意识地纠正,它就在那里,不管,就不增不减,下次照样会训斥孩子。
这个思维从哪里来的?来源不一定,也不需要追寻。(我和精神分析的思路不同,不大去挖掘意识的来源)。但为什么很多家长还在用,除了习惯化的因素之外,还因为这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可以让孩子很快老实(直接、简单,可操作性很强
),但是其副作用也很大,这不需要我赘述了。
三、怎么办?
方法一:忍耐
忍耐是需要的,它就像一个防水坝,火气来了,想发作的时候,先挡一挡;但是它的功能也是有限的:我想家长们也想忍耐,但经常会有忍不住的时候。即使是情绪自控力很好的我,有了火气或想发作的冲动,对自己的行为也是不容易控制得好的。
方法二:改变自动思维,形成新的自动思维
但我为什么做得要好一些,被博友称为好爸爸?我的方法是让自己火气少一些,或者没有发作的冲动。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见《道德经》),火气不大,自控自然容易啊(很简单的道理)。
要做到这一点,要改变自动思维,形成新的自动思维。
其实我上面举的例子就是一个改变自动思维的过程,当我想发作的时候,或以后反省的时候,我试着去理解孩子,就会宽容;有了多次经验之后,理解孩子就会成为习惯性(自动)思维,自然就不大会发火了。
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好爸爸也是这样炼成的。
但是如果你不做这样的功课,不去改变它:
“自动思维”就在那里,不管,就不增不减。下次发火的好戏照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