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信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信心。”而自信,从来都是强者的专利。强者总是拥有足够的自信,弱者总是缺少起码的自信。因此,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实也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使孩子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作为孩子主要教育者的家长,我们如何做才能确保孩子成为充满自信的强者?孩子不小心跌倒了,我们就赶紧跑过去扶他起来;孩子把扣子系错了,我们就赶紧帮他重系;孩子在搭积木,眼看积木房子就快倒了,我们就赶紧帮他扶稳积木;孩子的小手脏了,我们就赶紧帮他洗;孩子鞋带开了,我们就赶紧帮他系……如果我们总是这样“眼明手快”“服务周到”,那么永远也不要指望孩子成为强者,因为这种“热情善意”的包办代替,无疑是在降低孩子的自信:“这件事你做不好,你不行!”育儿作家娜奥米·阿尔多特告诉我们:“真正的自信得益于‘我能行’的信念。当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家长就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除非他提出要求,否则不要随便帮助他。”所以切记,成就强者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坚信“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躲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著名学者朱自清曾经如是说。
除了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做分内的事,还要让孩子适当帮我们做些事。其实,请孩子帮忙非常容易,因为孩子个个都是巴不得为我们效劳的热心肠,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他们从不把提供帮助当成负担,而是当成乐趣,当成扮演“小大人”的游戏。至于有些孩子随着慢慢长大反而越来越懒、越来越不自立不自强了,那就不得不“归功于”家长的勤快。家长在孩子有帮忙做事的积极性的时候,总是要么不忍心、要么不放心让孩子做,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受到打击,自卑伴着惰性便在不知不觉中被家长的勤快养成了,等到有一天孩子终于长大了,家长开始真正需要他的帮助时,孩子也懒得管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充当“小大人”的肯担当、肯负责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升温而不是降温,从而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培养责任心、建立自信心,我们不仅要懂得激发孩子乐于助人的意愿,更要学会坦然、欣然地接受孩子的帮助。当孩子要刷碗时,不要把他推开;当孩子要扫地时,不要夺走他手里的笤帚;当孩子要拎起一个口袋时,不要拒绝递给他……总之,我们要学会忍心、放心、开心地接受孩子的帮助,这样才更有助于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和自信心的确立。
另外,创造机会明确告诉孩子他是一个强者,从而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身为强者的幸福和自豪,这也是成就强者的重要条件。来听个故事:
两个孩子、一件雨衣、一株蔷薇
夏日的一天,露露跟着妈妈和哥哥鲁鲁一起到郊区的小树林里去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