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放学后总是喜欢在幼儿园里多玩一会儿,这个时间孩子们三五成群,小女生们有的笑,有的叫,小男孩们则是一味的追逐打闹;家长们也是三三两两在一起相互聊聊天,相互交流下育儿的感受;放眼望去,哪里都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小伙伴们在玩的非常开心,非常投入之时,也总会有你推我搡的状况出现。这时小朋友中总会有这么一些孩子,是善于“告状”的。她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奔波在小朋友和家长之间,在不同的家长面前,告知这个小朋友的情况,尤其是在她们眼睛里“坏”的行为与举动。比如:***又在地上打滚;***和***又开始打架;***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
几番观察下来,但凡家长听到自己家孩子“被告状”,有几种情况还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
第一类家长:闻听即动,立即投入到小朋友的纷争之中充当“裁判者”;
这类家长会让爱告状的小朋友非常有成就感和依赖感,并且她们还会主动询问这些爱告状的小朋友,自己家孩子在班里或者在玩的时候表现怎么样。
这里不说家长去处理小朋友的纠纷究竟有没有效果,或者效果究竟如何。其实作为小朋友的家长都应该清楚,孩子们可能在5分钟之前是打架的状态,但是5分钟之后就已经变成了朋友。
只说家长的这种状态其实就像一个风向标,很容易造就自己家孩子同样的喜好。
第二类家长:紧张询问,非常关心自家孩子的状况与状态;
这类家长本质上也许对自己的孩子并不自信。不相信他/她会在纷争中能够自我保护,也不相信他/她可以自我处理纷争;而且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孩子非常不放心。
这种状态会导致孩子无法真正成长起来,或者是过于依赖家长。
第三类家长:直接谴责,是非曲直先不论,总担心别人家孩子受委屈;
这类家长的反应是大部分家长的反应,只要不是过于极端的家长,似乎在有关孩子的正常小纷争中,总会担心别人家孩子受到自家孩子的伤害。这是在我们的谦卑文化中长期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品德,似乎觉得先谴责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
这种状态长此以往,会导致自家孩子不被理解的委屈以及对家长开始不信任。
而我个人认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只要小朋友之间没有出现大的是非纷争,那么他们的小争执小矛盾最好由他们自己来解决。家长只需要远远的站着,静静的等待就好,尽可能不参与其中。
曾经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我面前“告状”,说儿子和***打架了,或者打人了,或者被打了。我也曾经紧张过、焦虑过,这个过程中会更担心别人家孩子受委屈。后来我发现和儿子要好的那几个小男生家长的心态都和我是一样的,于是我主动和几个家长在一起沟通,最后达成共识。所以现在我更加的放松下来,让儿子和小伙伴们尽情的去玩好了。
渐渐的,那些爱告状的小朋友发现告状给我,我只是笑着对她们说谢谢,并不会立即去管儿子,她们也就不告状了。而和儿子追逐打闹的小朋友到我面前寻求帮助,我也会鼓励他自己去搞定。我还记得其中一个小男孩告状后看我无动于衷,很吃惊的问我:“你怎么不去收拾你儿子?”我笑着对他说:“因为我相信你们有这个实力去自己解决问题啊!”简单的一个信任与鼓励,让那个本已经挫败感十足的小男孩顿生豪气。
和儿子一直在打打闹闹的小伙伴们,不管是善于越挫越勇也好,还是善于乘胜追击也罢,他们之间关系越来越好,感情也越来越深,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小男生的那种坚强、自信与自立的感觉,让我们作为家长都为之自豪! 文/沫沫的静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