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回答:
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代表性,也曾经困惑过我,现在想通了,就不焦虑了。我的观点是,别强迫小孩子象大人一样讲礼貌,但是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起到榜样作用。
记得好好在1、2岁的时候,有一个阶段特别“讲礼貌”,见到人就打招呼。有次在小区里,碰到一位物业的叔叔,小人很有礼貌地说“叔叔好”,叔叔感动地说,只去过你家一次,她就记住我啦!其实呢,该同学那时候见到谁都问好。让我惊奇的是,1岁多的小人,自己能清楚地分别出来男女和老少,对每个人都能准确叫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等。
再长大一些,到了3岁以后,好好就几乎很少主动对陌生人问好了,即使我告诉她那是妈妈的朋友,也轻易不肯问好;如果对方未经好好同意就摸她抱她,更会遭到很有敌意的应对。但是,在好好和对方相处一段时间、确认此人没危险后,就会主动去交流,熟识之后表现出的热情劲儿,和之前简直判若两人。
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个阶段性表现。1、2岁的时候,刚好处在一个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叫别人然后得到回应,让孩子体会到语言的作用,于是那时候乐此不疲。3岁以后,通过成人的教育以及自身心智的发展,认识到陌生人是存在危险的,在没有确认对方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有的孩子可能在家长的提醒下肯“叫人”,而有些更加敏感的(或称之为内向的)孩子就会表现出不理不睬。
即使是在孩子熟识的人面前,我们也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和对方打招呼,提醒是可以的,强迫就不好了。记得有一次在小区里看到有一位老人逗一个孩子,非要让那个孩子叫“爷爷”,可是孩子就是不叫,老人就拿出一块糖说,“你要是叫爷爷,爷爷给你糖吃。”孩子妈妈也说:“叫爷爷,妈妈也给你好吃的。”我心想,这和马戏团训小狗有啥区别呢?结果那个孩子坚持不叫,老人说“你不讲礼貌,不是好孩子。我以后不喜欢你了。”妈妈很尴尬,也批评孩子。我真想冲过去大叫一声“放过孩子吧!”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有的孩子喜欢主动叫人或者表演节目,有的孩子却躲起来不肯见人,这都是正常的,不能强迫不爱表现的孩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怎样去做。此外,孩子在身体和心情状态不佳的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生对身边的人说狠话甚至有肢体冲突的情况,其实也是正常的,不要在当时如临大敌般地打骂孩子,可以在孩子情绪平静之后告诉他什么样的做法是不可以的。毕竟孩子发展到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一个过程,孩子代表的是人最天然的一种状态,而我们成人已经被社会道德的边框给约束得习惯成自然了。
前不久在和一位生活在德国的妈妈陈平交流时,这位身为联合国教科文IOV组织副主席的智慧女性说了一个观点,我觉得也特别适合我们本文探讨的这个话题。她说,“礼貌和教养是两回事,需要分开来看。礼貌是外在的,是可以后天培训出来的,但是教养是深藏于内心的,和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都知道,西方是不要求孩子小时候用尊称“叫”大人的,都是用名字相称,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一点,孩子长大以后就不讲礼貌了。有一些职业,比如服务行业、营销行业等,对人的礼仪是有很高要求的,这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练出来。但是一个人内在的教养和气质,是从小习得的,长大后就很难改变。所以,在培养孩子讲礼貌方面,懒妈又要大放懒人之词了,不要担心孩子现在不“叫人”就是不讲礼貌,只要做家长的能够以身作则,孩子今后就不会差到哪儿去,还是那句话——“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过程。” 文/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