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路路是个小胖墩,胃口好,爱吃肉。可近些天来总吵肚子疼,不愿意吃饭,还不时地恶心呕吐,这下可把爸妈和爷奶给吓坏了,他们赶紧带路路到医院看儿科,医生仔细检查,路路体温不高,皮肤无黄染,只是心窝部(剑突下)有压痛,但无肌紧张,随后做了B超,结果真相大白,原来路路得了胆结石。这令路路的爸妈迷惑不解,胆结石不是大人才会得吗?
小小年纪为何会得胆结石?
小儿胆结石发病率0.3%~1.16%,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后,近年患胆结石的儿童日渐增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孩子爱吃大鱼大肉,糕点甜食,精米细面,而不愿吃粗粮蔬菜,致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增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随之上升,促发胆结石形成。
寄生虫感染,多见于卫生条件比较差的边远山区乡村的儿童,孩子在饭前便后或玩耍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容易引发蛔虫感染,一旦蛔虫进入胆道,虫卵和死亡的残体便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继之细菌、胆红素、脱落上皮细胞等便围绕该核心沉淀下来,逐渐形成胆结石。
有些家长盲目过多地给孩子补钙,导致钙质在胆囊内沉积,凝聚成结石。
有些孩子吃饭无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既打乱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又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出,胆汁黏稠度增加,易引发胆石症。
不常活动,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的孩子,胃肠道蠕动缓慢,不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滞留于胆囊内浓缩变稠而形成结石。
有的孩子患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管扩张、溶血性贫血、肝病、糖尿病或某些感染性疾病等,也是引发胆石症的潜在因素。
儿童患胆结石有什么危害?
多数小儿胆石症属于隐匿性的,有症状也不典型,平时孩子出现腹痛也多在心窝部,伴有腹胀、厌食、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常被当成消化不良、胃炎、胃痉挛。有的患儿因吃得过饱,引起右上腹疼痛,常发生在夜间,呈阵发性发作,并有恶心、呕吐及大汗淋漓等症状;较大结石堵塞胆道时,患儿可出现黄疸;若是合并感染,会出现高热、寒战,严重者易发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上医院看医生,做B超检查,以早确诊,早治疗。
如何预防胆结石?
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有规律地吃好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过于精细的糕点、甜食,肥厚油腻的动物性食品,鼓励孩子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杂粮、蔬菜水果,多喝白开水,既能促进胃肠道肠蠕动,利于胆汁排出,又能防止胆囊上皮细胞脱落,帮助消化吸收脂肪,有助于防止结石形成。
讲究卫生洗净小手。从小教育孩子要懂得“讲卫生,不生病”的道理,自觉地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不啃咬指甲。尤其是要教会孩子科学洗手的方法,养成饭前便后、玩耍回来及接触过脏东西后要洗净双手的好习惯,可有效地预防寄生虫感染。
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孩子如果坐的时间多,活动时间少,或久坐看电视,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相应增高,致使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随之上升,促发胆结石形成。
及早消除诱发胆结石的隐患。发现孩子有肠道蛔虫症,要及时彻底地进行驱虫治疗。若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胆管扩张、溶血性贫血、肝病、糖尿病或某些感染性疾病等,应请专科医生诊治,以防患于未然。
文/杨峰(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