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在谈及代替他人做某事,特别是代他人写文章时,称为“捉刀”。从字面解释,可以解作代人拿着刀。当然,“刀”不一定是真刀,可理解成各种工具和东西,故指代人做事。“刀”还可讲成“笔”,因古代无纸张之时是以竹简成书,要在竹片上刻写出字来,那“笔”必是刀类锋利之物了。因此,至今仍有“刀笔”一词。
“捉刀”原本来自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的魏王曹操,觉得自己长相难看丑陋,而手下的武官崔琰却仪表堂堂、英俊潇洒。曹操常有感于此,自叹自艾,于是,在一次接见匈奴使臣时,令崔琰代替自己,而自己却扮成武官,在一旁持刀站立,侍奉于崔琰坐榻,对使者察言观色。事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意思是你看魏王怎么样啊?匈奴使者回答道:“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真英雄也。”也就是说,魏王的仪表看上去不一般,然而坐榻旁边的持刀之人,看上去那才是位真正的英雄呢!从此,“捉刀”一词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