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是矿冶技师,在互金斯基矿山担任矿场督察,原配夫人去世后,又娶了一位从法国移民过来的小姐为妻,她便是柴可夫斯基的生母。因此柴可夫斯基身上除了具有法国人的血统外,再加上 5 岁时他的家庭教师是一位法国女性,因此 6 岁时柴可夫斯基便能说流利的法语与德语了。少年时代的柴可夫斯基虽然有点懒惰,但想象力却异常丰富,而且极端神经质。有一天他看欧洲地图,看到了苏俄的版图便低头亲吻,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却嗤之以鼻。
柴可夫斯基法律学校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喜爱音乐,但是柴可夫斯基的姨妈,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女歌手,从她那里,柴可夫斯基学到一些关于歌剧的音乐,对于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少年柴可夫斯基有一副很美的嗓子,曾随罗曼金学习声乐。他对自己的钢琴虽然没有自信,却常背着他人即兴弹奏舞曲。并随当时著名的德国音乐家鲁道夫·昆第加学习钢琴。
1893 年 2 月,着手写 b 小调交响曲。他说:“在我的旅行之中,无时无刻不想到这首曲子,它使我哭泣。”这年春天,他在英国旅行,虽然受到盛大的欢迎,但他是一个乡愁很重的人,急着要返回故乡。8 月 24 日完成第 6 号交响乐曲,10 月 28 日初演,柴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亲自指挥演出,非常成功。11 月 1 日与朋友一起吃饭,染患了当时流行的霍乱,11 月 6 日突然去世。他死后 12 天,第六号交响曲再度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此曲在后来出版时标上副题“悲怆”,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旷世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