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钱币也有男、女之分。最早有关于“女钱”记述的是隋书,在《隋书·食货志》中有云:“(粱)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廓),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
记载“男钱”“女钱”最详备的是宋代洪遵的《泉志》,其卷十五就记有“男钱”:“旧谱曰径寸,重四铢,息针书,文曰‘布泉’。世人谓之‘男钱’,方佩之则生男也。”据传,西汉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公元9~23年)时铸的“布泉”钱,体坚挺浑厚,外轮高峻雄伟,好郭 (廓)重轮,异常壮美,民间称之为“男钱”。随后《通典·食货九》《文献通考·八·钱币》等更有全面论及。
为何称“男钱”?其中也有一些说法古时由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女子婚后,腰佩“布泉”,则生男孩也。故此称之为“男钱”。追根溯源到唐代,唐朝杜佑《通典》云:“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男钱”的说法,还另有记载。如《续广博物志》也有“梁武帝铸丰货钱……谓之男钱,云妇人佩之生男也”之说。在两晋十六国时期,“男钱”颇为流行。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三年(公元319年)有个叫石勒的人,于襄国 (今河北省邢台)称王,建立“后赵”。石勒是个穷苦人出身,他自称赵王后,希望给广大的老百姓以富裕,便铸造井颁行了新货币,名曰“丰货”钱。相传得“丰货”者富,故又称“富钱”;又说“丰货”为“男钱”,得者生男儿。也有钱学家认为,十六国后赵石勒所铸的“丰货”钱,因钱文壮实丰满,又含有富裕吉祥之意,遂称“男钱”。也许由于“丰货”钱传世太少,人们不易得到,“丰货谓之男钱”之说,终究没能得到民间认可,仅是说说而已。
“女钱”始于南朝粱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的“公式女钱”,本质上都是青铜质轻小而薄弱、无外郭而有内郭的“五铢”小钱,均在二三铢之间,亦称之为“稚钱”。此种钱只有官铸者方可称之为“公式女钱”,故与私铸不易区分。自面世起,“女钱”与“男钱”就是相对称的。民间传说妇女佩之可生女。
粱朝之所以出现“女钱”,自有其历史渊源。因为粱朝是门阀士族专政的典型朝代,政治黑暗,为疯狂地盘剥百姓,制造单薄、弱小的钱自是一种终南捷径,其结果也必然致使民不聊生,为此粱武帝轻而易举地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侯景之乱”,最终不可逃脱饿死于台城的悲惨命运。百姓不但不予同情,结果还痛斥其“不是男人”,嘲笑其一切行为均乃“女子之作为也”。那自然是政治上的判断,其实,萧梁的五铢内郭(廓)剪除后,钱质不壮,成色变差,自然显得更为单薄、弱小,因此难免有“女钱”之称。
今天看来,“男钱”与“女钱”之说,纯属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而已。凡此佩带某种钱币即可生男女的种种说法,既不足为凭,亦不足为信。但“丰货”等有男女之称的钱不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其货币名称本身也都有不同凡响的吉利言语,加之存世稀少,目前其价格均属不菲,为古泉收藏家及其爱好者所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