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典故】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急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想出了一个攻打夷州以掠夺人口的主意。
他自以为得计,第二天便召集群臣商议。大多数人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反对。
陆逊说:“要平定天下,确实需要足够的民力。如今连年征战,人口流失严重,陛下为此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这臣知道,但出征夷州实在不是个好主意。
夷州地处偏远,海上狂风巨浪难以预测;而且因为水土不同,士兵们容易染上疾病。如此发兵深入不毛之地,虽期望增加民力,结果定会恰得其反,使自己受到损失。”
见孙权不为所动,陆逊进一步解释说:“那里又是蛮荒之地,百姓的生活习性跟禽兽相似,得到他们并不足以成就大事,没有他们也不会使我们亏损。
当初桓王凭着五百人开创基业,如今我们已经在辽阔的江东扎下根,足以成就大业了。”
但孙权一意孤行,于公元230年派卫温、诸葛直率一万人马出征,结果一年后他们带着掠夺的几千夷州人返回。
而出征将士因传染疾病而丧生的,十有八九,卫温与诸葛直被论罪处斩。所以说,孙权征夷州得不偿失。
【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