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听从别人善意的忠告或建议,就像溪水顺流而下,一点也不勉强。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夹在强大的楚国和晋国之间,立场经常左右摇摆。
有一回,郑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果触犯了楚国。
楚国的子重率兵进犯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向晋国求援。晋国立即派出栾书率兵救援。
晋、楚两国军队相遇,楚军见晋军来势凶猛,便且战且退,撤回楚国境内。晋军趁势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
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立即派公子申与公子成率领申、息二地的兵马赶去救援。
晋将赵同、赵括等人主张与楚决战,催请栾书快下令行动。栾书本打算同意,但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表示反对,说道:“我们是来救助郑国的,现在已经达到目的了。
若再将战火烧到蔡国,将没完没了,还会激怒楚国。我们与楚军作战,并不能稳操胜券,即使打赢了,也不过是胜了申、息二地的兵马;如果输了那就是很大的耻辱了。”
当时主张作战的将领占绝大多数,但栾书还是接受了智庄子他们三人的意见,下令撤军。
过了两年,栾书趁楚国不备,攻下了蔡国,准备去攻打楚国。
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再次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改去攻打沈国。
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栾书,赞其从善如流。
【出处】
《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