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学习的东西是否不曾复习?儒家主张,人应该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并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俗语说“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自古以来,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叔父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就是不但不能反省,反而迁怒于他人,导致国破身亡的著名事例。一旦认真地反躬自省,就算有再大的过错,也能够逐渐纠正过来。
晋朝的周处,是吴国义举阳羡人,鄱阳太守周舫的儿子,年仅二十,臂力过人,凶悍粗鲁,肆无忌惮,百姓都认为他是乡中一害。周处曾询问乡里的老人说:“如今,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为什么人们还都郁郁不乐呢?”老人叹口气说:“三害没除,哪里会有快乐啊!”周处问:“是哪三害?”老人说:“南山上的白额猛虎任意伤人,为一害;长桥下的蛟龙常伤人畜,为二害;这第三害……恐怕算是你了。”周处听了这话,沉默了很长时间之后,毅然地说:“这三害我都能除去!”于是,进南山将猛虎杀死;又跳到长桥河中,恶战了三天三夜,斩杀了蛟龙;然后跟随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专心致志地求学,磨炼操守与德行。过了一年,州郡官府争相荐举他出来做官。此后,周处为官三十年,历任太守、散骑常侍和御史中丞。在任期间,清廉正直,政绩卓著。
“人之初,性本善。”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走错了路的好人。只要他一旦发现自己走错,愿意重新改过,就会踏上光明大道。但要是我们没有及时反省自己,也不听从别人的劝告时,会不会走偏了路,也成为“一害”呢?
据史书记载:汉明帝大兴土木,兴建北宫。当时正逢天下大旱,会稽人尚书仆射钟离意来到皇宫门前,摘去官帽,脱下鞋,进谏道:“从前商汤遇到旱灾,曾用六件事责问自己:‘是执政用权不节制吗?是使用民力过度吗?是修建宫殿建筑太多吗?是女人、宦官掌权吗?是贿赂贪污盛行吗?是进谗言的小人得势吗?’如今,我看到正在大修北宫,农民因此不能适时耕作。自古以来,忧患的大事不是宫室狭小,而是担心人民不安。应当先停止修建北宫,以顺应民心。”明帝采纳建议下诏命令工匠停止营建一切宫室,减少不急的开支。向公卿和百官谢罪,承认过失。于是上天应时降雨。
从史书记载来看,古代贤明圣君,都是竭尽全力来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因此,能够真心为人民着想,能够用六件事责问自己,甚至公开向文武百官承认过失,恐怕现在的很多人都难以做到。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能够感动别人,怎么能够感动上天呢?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渗透,致使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读一本古圣先贤的书。古人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的美德经过文化的断层后,已经快要失去它的光彩了。如今人们吃饭要速食,坐车走高速,学习要速成……其实,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快速成办的,尤其是个人的修养是需要依靠时间去培养、积累、坚守的。曾子的德行深厚靠的是什么?靠每天的三省,靠省察心、改变心,在自己的心上下真功夫。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方式,只有心正了,行为才会正。田地中的杂草不需要管理就可以茁壮成长,覆满整片良田,而庄稼却是需要铲除杂草、精心培育才能长势喜人、获得丰收的。
更令人惭愧的是,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每天也在不断地进行“省察”,察什么呢?察别人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规范,察别人对我是不是真心实意,察别人的过失是不是会影响到自己……久而久之,习惯衡量别人的同时,却不曾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合理。有时自己犯了错,却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别人的劝诫或意见,根本不愿接受,总以为自己的行为绝对正确。所以,自己出现悲剧时,又能怪得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