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1)以其郊于大国也,(2)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3)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4)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5)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6)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桔亡之矣。(7)桔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8)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9)惟心之谓与!”
【注释】
(1)牛山:山名,在今山东临淄之南,位于当时齐国部的东南。(2)郊:此作动词用,意为临近大都邑。(2)萌蘖:朱熹《集注》云:“萌,芽也。蘖,芽之旁出者也。”(4)濯濯:赵注云:“无草木之貌。”(5)良心:“朱熹《集注》云:“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6)平旦之气:朱熹《集注》云:“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7)梏:古代拷子的刑具,转义为束缚。(8)操:拿起来。(3)(9):同“向”。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因为邻近大都市。被刀斧所砍伐,能茂盛吗?它日夜息养,为雨露所滋润,并非没有新条嫩芽长出来,但牛羊又随之放牧在上面,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不曾有过木材,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即使是人,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丢失了他的善心,也好像刀斧对待树木一般,天天去砍伐它,能茂盛吗?他日夜息养,清晨的气,其好恶几乎人人差不多,可是白天的作为使它束缚泯灭了。反复遭到束缚,那么夜晚息养之气就不足以存留,夜晚息养之气不足以存留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人们见他如同禽兽,便以为不曾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来情状吗?因此,假如得到应有的养育,没有事物不生长;假如失去应有的养育,没有事物不消亡。孔子说‘把握就存留,舍弃就失去,出入没有一定,无法知晓它的去向’,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段意】
此章是说对天生善性的养护问题。善心的保有,在于适当的、应有的养护,在此,孟子特别强调“夜晚息养之气”的自我恢复功能,朱熹说:“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学者极有力,宜熟玩而深省之也。”(《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