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三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各军北进,驻军汉中,派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负责留守丞相府的事务。出发前,诸葛亮上了一道奏章。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立大业,未及一半就中途去世。如今天下三分,益州最为贫困,这实在是存亡危急的关键时刻。而身旁的臣子在内兢兢业业,忠诚的将士在外舍身奋战的原因,不外乎是思念先帝的深厚恩惠,想用以报答陛下。陛下确实应当广开言路,以光大先帝留传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志之士的精神,不应该妄自菲薄,在引证论理时不合大义,因此堵塞了忠诚劝谏的言路。
“宫禁内的官员和相府里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区别。若有干坏事触犯法律的,或者尽忠行善的,应当交由有关部门论定罚赏,用以表明陛下的公允、明察,不要偏私,使宫廷内外执法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他们都是善良诚实、思想忠贞纯正的官员,因此先帝选拔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须亲自过问,然后再施行,这样必能弥补遗缺,得到更多的益处。将军向宠,生性善良而不偏激,精通军事,从前经历过考验,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众人商量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事上的事情,都可以征询他的意见,这样一定能让将士和睦,能力强的人与能力差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叹息痛恨桓、灵二帝。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他们都是正直贤良、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耕作。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性命,不求在群雄里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卑下鄙陋,俯就屈驾,三次到茅庐中来拜访我,向我咨询当今时事,我因而感激万分,这才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命。后来遭遇失败,在兵败的时候承担重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因而临终时将辅佐陛下的重任托付给我。接受先帝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辜负重托,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因此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部队已经充实,应当激励将士,率领军队,北定中原。希望能尽我微薄之力,铲除奸凶,复兴汉室,回到故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对政事的斟酌衡量、掌握分寸、进献忠言,那些是郭攸之、费袆、董允的职责。希望陛下委任我讨伐国贼、光复汉室的使命,若不能完成使命,就将我治罪,以告先帝的在天之灵。陛下也应当自己筹划,征询好的治国方案,明察、接受正确的言论,真正地遵循先帝的遗诏,我将不胜感激,受恩匪浅。眼下就要远离陛下了,在书写这份上表时,涕泪交流,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诸葛亮上表后不久,就率军出发,驻军在沔水以北的阳平石马,北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