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基本上靠自学,但也有老师。
比如,在技艺上,他向师襄子学过琴。学了十天,师襄子要教新的内容,孔子表示还不到时候,直到自己觉得掌握了,再学下去。
这样,从曲、数、志,最后得其为人,认为非文王不能作。师襄子避席再拜,说老师当年说过,此曲名《文王操》。
从这可以看到,做学生的孔子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是个善学而有点咄咄逼人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做老师不容易,要弄得避席再拜。
孔子还从生活中学习。在一些场合“每事问”。而且“三人行,必有我师”,认为别人身上好的可以学习,不好的可引以为戒,从正反两方面借鉴。所以子贡说孔子学无常师。
此外,以贤为师。孔子还“严事”当时的一些前辈,如老子、卫蘧伯玉、齐晏平仲、楚老莱子、郑子产、鲁孟公绰。这些人,在当时和历史上都是杰出人物。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在孔子问礼于老子时,老子认为孔子所讲,其人与骨皆朽,希望孔子去掉身上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对孔子的临别赠言是不要好议人和发人恶,因为这会近于死和危其身。
以孔子的学问修为,受到可称为贤哲的前辈这样的否定,思之令人黯然。这种否定尖锐、不客气,伤自尊心不说,还阻碍抱负实现。
在人相互理解和沟通时,态度十分重要。孔子从小失依,于贫贱中艰苦自强,个性中有倔强的一面,又十分坚持原则,会为原则而奋起,在他“当仁,不让于师”时,对方可能会觉得有点盛气凌人,这容易引起别人产生对立和排斥的心理。
此时的孔子,还没到他晚年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然而,在打击中成长成熟,臻于化境,正是孔子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