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
【白话易解】:
一回,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他道:“你有什么爱好呢?”
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笑着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是说以你本身的才能,再加以努力学习,还有什么达不成的吗?”
子路疑惑,问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呢?”
孔子说:“为人君者如果没有忠直劝谏的大臣,则会偏失正道;士君子如果没有善于开导劝谏的朋友,容易偏听偏信。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虚心接受教导,有疑就请教询问,怎会不贯通事理呢?毁谤仁德,憎恶官长,必然近于刑罚之路,君子不可以不学习啊!”
子路仍不能体会,又问说:“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学习呢?”
孔子说:“假如拿这箭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
子路听后,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见识,于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说道:“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南山有竹,不柔自直”,这是一个人天生的赋予,于是子路认为,天生就有才华,何必还要继续学习呢?
孔子告诉子路:“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
子路豁然开朗,原来,凭一己的能力与智慧,的确是不足,倘若能立足于本身所具有的才能,又加以好学,则会不断提升,会有更好的发挥,如南山之竹一样,可以射得更深。
《三字经》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孔老夫子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曾告诫弟子们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以夫子的智慧德行,都还在不断地学习,我们又怎能画地自限,满足于当下而止步不前呢?
《论语》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生最永恒的喜乐莫过学习、力行圣贤教诲,能在生活中不断改过自新,好学上进,精益求精,便可以体会到学习与成长的喜悦。
欲入君子圣贤之域,又怎么可以不好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