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1)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2)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3)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4)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5)又极之于其所往;(6)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注释】
(1)国人:朱熹《集注》引孔氏说云:“国人,犹言路人,言无怨无德“也。”
(2)为旧君有服:服指丧服,赵注云:叫日臣为旧君服丧服。”《仪礼·丧服》云:“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
(3)膏泽:即恩惠。
(4)收其田里:日里指禄田和居宅,朱熹《集注》云:“三年而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
(5)搏执:犹言搜索拘捕,赵注云:“搏执其亲族也。”
(6)极:赵注云:“恶而困之也。”朱熹《集注》云:“极,穷也,穷之子其所往之国。”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制规定,要为以往事奉过的君主服丧,君主怎样做才能使人为之服丧呢?”
孟子说:“劝谏被接纳、进言被听从,因此而恩惠下及民众;因故要离去,君主派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并派人先期前往他所要去的地方;离去了三年不回来,才收掉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属就会为之服丧了。现今做臣属的,劝谏不被接纳、进言不被听从,因此而恩惠到不了民众;因故要离去,君主就扣押他,并派人到他所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去的当天就收掉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有什么丧可服呢?”
【段意】
儒家认为,君主与臣属之间乃是以恩义相合的,君主尊重臣属,臣属也就为君主尽心尽忠;君主轻视臣属,臣属也就可以对君主三心二意。因此,作为君主来说,如果不行仁道,总有一天会被他的臣属所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