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日:“舜生于诸冯,(1)迁于负夏,(2)卒于鸣条,(3)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4)卒于毕郢,(5)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平中国若合符节。(6)先圣后圣,其揆一也。”(7)
【注释】
(1)诸冯:地名,相传在今山东荷泽以南。
(2)负夏:《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就时于负夏”,约在今山东滋阳以西。
(3)鸣条:所相当的今地不详,《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其地当在南方。
(4)歧周:即“岐下”,周族的发祥地,周先祖古公直父始迁于此,至文王未年才改迁于丰。歧下即今之岐山,在陕西歧山县东北。
(5)毕郢:朱熹《集注》云:“近丰、镐,今有文王墓。”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周公在丰,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朱熹似即据此而言,据此,其地当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6)若合符节:符、节是古代的一种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为凭,相合无误以表示身份或传达命令。若合符节,犹今言完全符合。
(7)其揆[kuí]一也:朱熹《集注》云:“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同也。”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逝世于鸣条,是东方边地的人;周文王出生在岐周,逝世于毕郢,是西方边地的人。地方相隔一千多里,时代相差一千余年,但他们的意愿得以在中土实施则如同符、节吻合那样一致。无论是在先的圣人还是在后的圣人,他们的准则是相同的。”
【段意】
此章是说,圣人虽有时代、出身地的不同,但他们的作为和准则是一致的、没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