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贫贱不能移 富贵要济世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
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
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
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译文] 贫困和地位低下,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因为贫困和地位低下而去谄媚奉承别人,摇尾乞怜地想求得一些卑微的施舍,却是十分可耻的。富足和地位很高也不是什么什得十分炫耀的事,但是因为富足和地位高贵而能够做有利于世人的事却是十分光荣。那些经世治国的大学问,实际上都应当是切实可行的。真正有学问,决不会总是别具一格地去高谈怪诞不经的言论。
[评说] 贫贱非贱,富贵非贵。安贫乐道或发愤图强,不是可耻的事。真正可耻的是在追逐名利中失去灵魂和尊严的人。孔子不仅赞同安贫乐道,更主张“富而好礼”。用自己的钱财救助于苦难,广施博济;用自己的权力施恩于众人。造福人类,才会有永存的富贵。
文以载道。经国治世的文章尤其应注意内容。华美不实的外表,正暴露了掩饰无知的虚假。哗众取宠不是研究治国经世时所有的态度。
三二、以物喻理 求名副实 古人比父子为乔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
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 古人将父与子的关系比喻为乔木和梓木要,把兄弟的关系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芝兰香草,这些希望人际关系和睦的人,是通过世间万物的事理而推论比喻人们之间的伦理之情。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称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从这些称谓中,也应该明白其中包括的事理。
[评说] 乔梓、花萼、芝兰同属自然界这一个大家族。它们相互信赖生存,又各自有其生长规律。只有遵循规律而行,天地间才有一股祥和之气,人伦亦复如此。古人体察自然,赋予人伦亲情更深的意义,真可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名副其实对读书人尤为重要。文凭,不是用来撑门面的,而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
三三、以身作则 心平气和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
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
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
无庸徒事言词也。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
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
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
不可稍形激切也。
[译文] 父辈或兄长有好的行为,作子弟的想学可能不一定学得像;父辈或兄长有不好的行为,子弟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在教导晚辈时,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作他们的表率,身体力行,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在言辞上白费工夫。道德品行都很高尚的君子如果在言行上稍有过失,那些无德无能的小人就会生出嫉妒之心而不会放过。这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即使在言行上没有什么过失,小人出于嫉妒之心也未必能够容得下。由此可见,道德高尚的君子在和那些品行恶劣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能在言行上稍有急躁而责骂他们。
[评说] 对孩子而言,行为比语言更具有潜移默化力。他们更易接受生动的榜样而不是抽象的絮叨。常常有父母一面教导孩子孝敬爹妈,一方面又对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漠不关心,孩子接受的肯定不是表里不一的言教,反而是模仿父母不孝的行为。所以,在孩子是非观念薄弱的阶段,父母不仅用善言更要用善行来塑造他的品德。
小人常为嫉妒之人。嫉妒,这种感情像缠绕在君子身上的藤萝。君子鲁莽反抗,只会被越缠越死;不作理会,又始终为它所缚。所以,用平和之气消除对方的怨念,藤萝也就自动松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