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国玺数目激增的时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周恭帝那里接收了后周广顺三年刻制的两枚玉宝,即皇帝承天受命宝和皇帝神宝。《宋史?舆服志》称:“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可是,“五代离乱,(玺)或多亡失”,统治者便设法补充新御玺。宋太祖自刻了“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刻了“承天受命之宝”。此后,诸帝皆自制“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并加尊号。这些玺均以宝玉刻之。
宋徽宗政和七年,又用和阗玉,新镌一宝,印文是“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16个字,名为定命宝,合前八宝,共计9方。
南宋时,有北宋遗留下来的“大宋受命之宝”,“定命宝”,新镌的金宝三方--“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玉宝一方--“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再加上印文是“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的“护国神宝”,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受命宝,合计14宝。宋宝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上也有变化。后期定制的“皇帝之宝”等六类,名称虽然仿汉,但印文却是叠篆而不是小篆。到南宋,宝的钮式也有改变,用鼻钮而不再是汉代的螭兽钮。
金国时,金太宗天会三年缴获辽国玉玺4枚、金玺2枚以及南宋玉玺15枚,金玺7枚。但据《金史?舆服志》记载,金镇国宝不是用玉玺而是用玉圭,大圭长3尺,“以镇天下四镇”。
元代皇帝的印宝,大体上仿效隋唐,有“传国宝”和“皇帝之宝”等六宝,数量较宋代为少。其印文也改由八思巴文、梵文吉语和汉字组成。
明清两代又恢复了宋代的多宝制度。明代宝的印文除保留旧制的六宝名称外,其他均已改变。明代前期,御宝定为17方。可是印文据《明史?舆服 四》所记,只有16方,即“皇帝奉天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彰经史之宝”、“钦文之宝”,再加旧制六宝。到世宗嘉靖十八年又增加7宝,印文是“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与前17宝相加,共计24宝。
清承明制,乾隆十一年,乾隆帝钦定为25宝,其中有20方完全袭用明宝,只有“大清受命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满文)、“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等5方是清室新宝。其印文除满文一方外、其余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成,汉字用篆书,满文用本字。两年后,乾隆帝觉得两种书体不协调,决定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及满文“皇帝之宝”4方外。其余21宝。改镌,把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体镌刻。
玺宝在我国流传两千多年,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它们已失去了皇权的效用,但其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尤其是汉玺、汉宝,更是精美的篆刻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