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对一般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绝大多数病毒在不同程度上对因感染或受刺激的细胞所产生的干扰素敏感。
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 dNA或 rNA上去,从而诱发潜伏性感染。
病毒粒子在电子显微镜下一般呈球状、棒杆状、蝌蚪状和丝状等多种形态。人、动物和真菌的病毒大多呈球状,少数呈子弹状或砖状,植物和昆虫病毒多数呈棒状或杆状。而寄生于微生物体内的病毒--噬菌体,部分呈蝌蚪状,部分为丝状或球状。
病毒粒子体积很微小,常用纳米(um)表示,1纳米为千分之一微米。
一般病毒粒子直径只有几十个纳米,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它们的个体,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把它们放大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才能看清。
病毒结构很简单,主要由核酸和衣壳两部分组成。核酸和衣壳统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外套称囊膜,囊膜是病毒粒子成熟时由寄主细胞膜包裹而成的。
病毒的核酸分为 dNA或 rNA两类,但没有两者同时存在。病毒的核酸贮存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如把核酸注入活细胞内即能引起感染,并能在此细胞中复制产生完整的病毒子。这在噬菌体和某些植物病毒获得证明。
病毒的衣壳包在核酸外面,多数是一层,少数是二层。它能保护核酸免遭外界理化因素的破坏,也与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有关。它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由许多蛋白质单体或原体的被称为衣壳粒的亚单位所组成,这些衣壳粒在衣壳中呈规则排列。衣壳的结构有三种形态:①螺旋对称,这类病毒的衣壳是由衣壳粒一个挨一个地呈螺旋对称排列成螺旋状实心筒,核酸存在于衣壳内侧的螺旋状沟内。②20面体对称,这种衣壳是由20个等边三角形所组成。③复对称,此类病毒的衣壳是由两种结构组成的,既含有螺旋对称,又含有20面体对称的部分。
病毒很小,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但有时有的病毒感染细胞后却能在细胞中出现光镜下可见的小体,这种小体叫包涵体。包涵体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可能是许多病毒子的堆集,也可能是许多病毒子未装配的部分,也可能是细胞对病毒产生反应的应答产物。包涵体的出现可为诊断病毒病提供很大的方便。
病毒的增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不象有细胞的微生物那样靠分裂或产生孢子来增殖,而是靠复制来增殖。当病毒感染一个细胞时,它首先吸附到被感染的细胞表面去,这种吸附是有种的特异性的,然后,病毒有感染作用的成分被注入到细胞体中去。在细胞中,病毒的核酸依照中心法则被翻板复制出来,同时病毒的核酸也操纵着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之后,新形成的核酸和蛋白质按原病毒的组合形式装配起来,这样就形成一个新的病毒粒子。这些粒子以一定方式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再去感染另外的细胞。另外,有些病毒在释放时也忘不了带一块细胞的膜覆盖在自己的身上形成囊膜。当然,有些病毒不释放而是把自己的核酸片段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核酸中去,与寄主细胞融为一体,像许多寄生于细菌或真菌体内的噬菌体就是这样。
病毒作为一种需要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许多都可引起动植物的病害。其致病的机理可能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细胞的损伤作用:杀死细胞的病毒通过它的特异性产物影响细胞本身或其调节功能,导致细胞的致死性损伤。病毒的早期蛋白质常会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和 rNA的合成,从而危及细胞的生命;病毒的某些大分子,如衣壳蛋白对细胞也有毒害作用;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体内所形成的包涵体对细胞的生理功能产生了妨碍,细胞溶酶体遭到破坏后,泄出来的酶会导致细胞自溶。这些因素单个或联合起来导致细胞的死亡。